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科技與社會研究一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Ⅰ) 
開課學期
110-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吳嘉苓 
課號
Soc2015 
課程識別碼
305 6195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當代社會中,科學占有獨特的地位。科學知識推陳出新,已然成為人類文明最高理性的展現。無論是國家政策、法庭判準,或是如Covid-19的危機處理,都期待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科技常被認為是拯救社會的萬靈丹,不只能造就經濟奇蹟,也能拯救生命(例如疫苗)、突破人類極限(例如探勘火星),甚至強化民主(例如網路動員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然而,科學爭議頻傳,科技也常被視為魔怪,帶來各種人類未曾經歷的災害與恐懼(例如核能電廠事故),摧毀我們珍視的社會生活(例如活在線上社會使得人們缺乏真實對話的能力)。新興的「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突破這種科技崇拜與科技恐懼的兩極化觀點,並將科技轉換成可以分析理解、參與改善,甚至實現重要人文價值的社會活動。 

課程目標
這門大學部的STS導讀課程,將會介紹STS的基本概念與論點,提供社會人文與理工醫農等領域的新生代,一些思考科技與社會的方法。STS這個活力充沛的研究領域,於1960年代於北美與西歐迅速發展,結合了過去半個世紀之久的科技史、科學哲學、科技社會學等研究,以具有開創性的理論與方法,探討科技與社會相互形塑的關係。STS做為一發展迅速的新興學門,已為歐美世界理解並介入科技社會所看重的研究領域,也已成為台灣與東亞社會成為促發反思科技社會發展的利器。STS也不只是提供分析的知識養分,也力圖發展出實踐的工具。近年來,面對層出不窮的科技爭議,以及科技創新,STS期許能促發產生新洞見、新認識與新責任,以面對眼前各類的科技與社會的寄望與猶疑。 
課程要求
這堂課藉由透過經典閱讀與實務演練,讓我們成為更能掌握科技社會特性的研究人員與公民。本堂課上課方式講課與討論各半;本課強調,唯有課前事先閱讀,課堂上才能進行實質而深入的討論。這門課的閱讀教材以英語世界、台灣以及東亞STS的重要研究洞見,作為深入瞭解STS取向的資源。我們以作業以及小組期末報告的設計,期待能夠透過同學們具創意的探究成果,豐富這塊還需要更多深入研究的新興學門。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6:00~17:00 
指定閱讀
第一堂課的Webex連結為:
https://ntucc.webex.com/ntucc/j.php?MTID=mdeeddcc2f82e60b591befea4bf118f8e

以下為每週課程進度:
Week 1 (9.22) 課程介紹
觀看紀錄片「遲來的正義:RCA事件」
http://multimedia.lib.ntu.edu.tw/Book?BMID=9785#
林宜平,2011,死了幾位電子場女工之後:有機溶劑的健康風險爭議。《科技、醫療與社會》12:61-112。

Week 2 (9.29) 科學規範與社會環境
Merton, Robert. 1973.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Pp. 269-278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edited by Norman Stor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吳嘉苓,2010,「臨床因素的消失:台灣剖腹產研究的知識生產政治」,《台灣社會學刊》45:1-62。

本週以及之後線上課程的網址為:
https://ntucc.webex.com/ntucc/j.php?MTID=me230311fa5fe84909f189e4c57871c23
應該是直接進入即可,不過我還是把Webex顯示的會議號碼,以及我訂的密碼(有STS意涵),貼在下方:
會議號:2518 686 9864
密碼:54321

Week 3 (10. 6) 科學知識與信念、利益
Kuhn, Thomas. 1994[1962]. 《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台北:遠流。(閱讀第六章「異常現象與科學發現之產生」)
Schiebinger, Londa. 2004. 「『獸』何以稱為『哺乳』動物」(余曉嵐譯、陳恆安校訂、導讀),頁19-75於《科技渴望性別》(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台北:群學。
發出作業I「性別化創新」 請瀏覽性別化創新的中文或英文網站。請選擇一個你喜愛的案例,仔細研讀相關資料,運用目前所學,並寫成1000-2000字左右的報告。請討論這個案例有哪些內容,超過你原先對此科技的理解。該案例有的性別盲點,可能如何產生。目前的解決方案,運用了什麼樣的性別分析,而達成新的科技創新。亦有加入其他任何你想要分享的心得。請於10月18日(星期一)20:00上傳NTU COOL,我們將於週三上課時討論。
「性別化創新」中文網站:http://genderedinnovations.taiwan-gist.net/

Week 4 (10.13) 行動者網絡理論
Callon, Michel. 1987. “Society in the Making: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as a Tool for Sociological Analysis.” Pp. 83-103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History of Technology, edited by Wiebe E. Bijker, Thomas P. Hughes, and Trevor J. Pinch. Cambridge, Ma: MIT Press.(案例:法國電動車)
雷祥麟,2010,「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價值創造的整合醫學研究」,《科技醫療與社會》11:208-263.

Week 5 (10. 20) 社會技術想像與科技發展
Jasanoff, Sheila and Sang-Hyun Kim. 2013.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and National Energy Policies.” Science as Culture 22(2): 189-196. (美韓能源政策比較)
請參考哈佛大學STS研究所的「社會技術想像」資源平台:https://sts.hks.harvard.edu/research/platforms/imaginaries/
討論作業I 「性別化創新」

W6 (10. 27) 科技工作的階層化與歧視
Mellstrom, Ulf. 2009. “The Intersection of Gender, Race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or Why is Computer Science in Malaysia Dominated by Wome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9(6):885-907. (案例:馬來西亞資訊工程師)

發出作業II「小學生的科學世界」
請找一位小學生,進行以下兩個活動。(一)請這位小朋友畫一張「科學家」的圖,然後請根據draw a scientist的活動與理念(相關資料請見NTU COOL網站),跟這位小朋友討論這張圖。(二)請出一題數學課或自然課的練習題,是要結合台灣本地的公共議題(例如,計算目前核二廠的燃料棒存放空間是否足夠,台灣四十歲以上從未結婚的比例等等)。請比較小朋友平常的練習題,以及你出的題目,有何差異。請給小朋友試做你出的練習題,並跟小朋友討論題目的效果。請將這兩個活動的成果寫成一份報告,字數請限1500-2000字。請在11月8日(星期一)20:00前上傳NTU COOL網站,並帶一份紙本到課堂上進行討論。

W7 (11.3) 科學權威與公眾理解
Collins, Harry and Trevor Pinch. 1998. “The Science of the Lambs: Chernobyl and the Cumbrian Sheep Farmers.” Pp. 113-125 in The Golem at Large: Why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ch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案例:土地核汙染)
黃俊儒,2016,「台灣的公眾科技溝通」,頁365-390於《台灣科學教育研究與實踐》
(邱美虹主編)。台北:高等教育。

W8 (11. 10) 科技爭議與治理
Martin, Brian, and Evelleen Richards. 1995. “Scientific Knowledge, Controversy, and Public
Decision Making.” Pp. 506-526 in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edited by Sheila Jasanoff, Gerald E. Markle, James C. Petersen and Trevor Pinch. London: Sage.
施佳良、杜文苓,2019. 「台灣空污治理的挑戰:反空汙行動凸顯的未竟知識」。《國家發展》19(1):1-42.
討論作業II「小學生的科學世界」

W9 (11.17) 技術物的政治性
Winner, Langdon. 2004[1986].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林崇熙校訂、導讀),頁123-150於《科技渴望社會》。
林崇熙,2001,「噤聲的技術 – 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科技博物》6(4):34-58。
期末報告提案分組

W10 (11. 24) 科技基礎建設
Carse, Ashley. 2012. “Nature as Infrastructure: Making and Managing the Panama Canal Watershed.”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2 (4): 539-63. (案例:巴拿馬運河)

W11 (12. 1) 後殖民科技研究
陳嘉新,2017,〈什麼是後殖民科技研究中的後殖民:淺論其主張與啟發〉。《科技、醫療與社會》31: 15-66。
吳嘉苓,2015,〈永久屋前搭涼棚:災後家屋重建的建築設計與社會改造〉。《科技、醫療與社會》20: 9-73。

W12 (12.8) 準備期末報告

W 13 (12. 15) 科技與社會改革
Epstein, Steven. 2004. 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運動(程雅欣譯、吳嘉苓導讀、校訂),頁225-256於《科技渴望性別》。
Fan, Fa-ti, and Shun-Ling Chen, 2019, “Citizen, Science, and Citizen Science.” EASTS 13(2): 181-193.

W14 (12. 22) 期末小組報告I

W15 (12. 29) 期末小組報告II

W 16 (1. 5) STS Making and Doing
Downey, Gary Lee, and Teun Zuiderent-Jerak, 2017, “Making and Doing: Engagement and Reflexive Learning in STS.” Pp. 223-251 in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edited by Ulrike Felt, Rayvon Fouché, Clark A Miller, and Laurel Smith-Doerr, 4th edi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頒發最佳團體報告獎。期末Kahoot聯歡。


 
參考書目
請參考授課大綱檔案。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 
20% 
課前請完成指定閱讀,上課時充分參與討論等相關活動。 
2. 
作業一 
20% 
 
3. 
作業二 
20% 
 
4. 
期末團體報告(紙本) 
30% 
 
5. 
期末團體報告(口頭)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22  課程介紹
Webex連結:
https://ntucc.webex.com/ntucc/j.php?MTID=mdeeddcc2f82e60b591befea4bf118f8e
觀看紀錄片「遲來的正義:RCA事件」
http://multimedia.lib.ntu.edu.tw/Book?BMID=9785#
林宜平,2011,死了幾位電子場女工之後:有機溶劑的健康風險爭議。《科技、醫療與社會》12:61-112。
 
第2週
9/29  科學規範與社會環境

Merton, Robert. 1973.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cience.” Pp. 269-278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edited by Norman Stor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吳嘉苓,2010,「臨床因素的消失:台灣剖腹產研究的知識生產政治」,《台灣社會學刊》45:1-62。
 
第3週
10/6  科學知識與信念、利益

Kuhn, Thomas. 1994[1962]. 《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台北:遠流。(閱讀第六章「異常現象與科學發現之產生」)
Schiebinger, Londa. 2004. 「『獸』何以稱為『哺乳』動物」(余曉嵐譯、陳恆安校訂、導讀),頁19-75於《科技渴望性別》(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台北:群學。

發出作業I「性別化創新」 請瀏覽性別化創新的中文或英文網站。請選擇一個你喜愛的案例,仔細研讀相關資料,運用目前所學,並寫成1000-2000字左右的報告。請討論這個案例有哪些內容,超過你原先對此科技的理解。該案例有的性別盲點,可能如何產生。目前的解決方案,運用了什麼樣的性別分析,而達成新的科技創新。亦有加入其他任何你想要分享的心得。請於10月18日(星期一)20:00上傳NTU COOL,我們將於週三上課時討論。
「性別化創新」中文網站:http://genderedinnovations.taiwan-gist.net/
 
第4週
10/13  行動者網絡理論

Callon, Michel. 1987. “Society in the Making: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as a Tool for Sociological Analysis.” Pp. 83-103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History of Technology, edited by Wiebe E. Bijker, Thomas P. Hughes, and Trevor J. Pinch. Cambridge, Ma: MIT Press.(案例:法國電動車)

雷祥麟,2010,「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價值創造的整合醫學研究」,《科技、醫療與社會》11:208-263.
 
第5週
10/20  社會技術想像與科技發展

Jasanoff, Sheila and Sang-Hyun Kim. 2013.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and National Energy Policies.”Science as Culture 22(2): 189-196. (美韓能源政策比較)

請參考哈佛大學STS研究所的「社會技術想像」資源平台:https://sts.hks.harvard.edu/research/platforms/imaginaries/

討論作業I 「性別化創新」
 
第6週
10/27  科技工作的階層化與歧視

Mellstrom, Ulf. 2009. “The Intersection of Gender, Race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or Why is Computer Science in Malaysia Dominated by Wome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9(6):885-907. (案例:馬來西亞資訊工程師)

發出作業II「小學生的科學世界」

請找一位小學生,進行以下兩個活動。(一)請這位小朋友畫一張「科學家」的圖,然後請根據draw a scientist的活動與理念(相關資料請見NTU COOL網站),跟這位小朋友討論這張圖。(二)請出一題數學課或自然課的練習題,是要結合台灣本地的公共議題(例如,計算目前核二廠的燃料棒存放空間是否足夠,台灣四十歲以上從未結婚的比例等等)。請比較小朋友平常的練習題,以及你出的題目,有何差異。請給小朋友試做你出的練習題,並跟小朋友討論題目的效果。請將這兩個活動的成果寫成一份報告,字數請限1500-2000字。請在11月8日(星期一)20:00前上傳NTU COOL網站,並帶一份紙本到課堂上進行討論。  
第7週
11/3  科學權威與公眾理解

Collins, Harry and Trevor Pinch. 1998. “The Science of the Lambs: Chernobyl and the Cumbrian Sheep Farmers.” Pp. 113-125 in The Golem at Large: Why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ch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案例:土地核汙染)
黃俊儒,2016,「台灣的公眾科技溝通」,頁365-390於《台灣科學教育研究與實踐》
(邱美虹主編)。台北:高等教育。
 
第8週
11/10  科技爭議與治理
Martin, Brian, and Evelleen Richards. 1995. “Scientific Knowledge, Controversy, and Public Decision Making.” Pp. 506-526 in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edited by Sheila Jasanoff, Gerald E. Markle, James C. Petersen and Trevor Pinch. London: Sage.
施佳良、杜文苓,2019. 「台灣空污治理的挑戰:反空汙行動凸顯的未竟知識」。《國家發展》19(1):1-42.

討論作業II「小學生的科學世界」
 
第9週
11/17  技術物的政治性
Winner, Langdon. 2004[1986].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林崇熙校
訂、導讀),頁123-150於《科技渴望社會》。
林崇熙,2001,「噤聲的技術 – 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科技博物》6(4):34-58。

期末報告提案分組
 
第10週
11/24  科技基礎建設

Carse, Ashley. 2012. “Nature as Infrastructure: Making and Managing the Panama Canal
Watershed.”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2 (4): 539-63. (案例:巴拿馬運河)
 
第11週
12/1  後殖民科技研究

陳嘉新,2017,〈什麼是後殖民科技研究中的後殖民:淺論其主張與啟發〉。《科技、醫療與社會》31: 15-66。
吳嘉苓,2015,〈永久屋前搭涼棚:災後家屋重建的建築設計與社會改造〉。《科技、醫療與社會》20: 9-73。
 
第12週
12/8  準備期末報告 
第13週
12/15  科技與社會改革

Epstein, Steven. 2004. 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運動(程雅欣譯、吳嘉苓導讀、校訂),頁225-256於《科技渴望性別》。
Fan, Fa-ti, and Shun-Ling Chen, 2019, “Citizen, Science, and Citizen Science.” EASTS 13(2):
181-193.
 
第14週
12/22  期末小組報告I 
第15週
12/29  期末小組報告II 
第16週
1/5  STS Making and Doing

Downey, Gary Lee, and Teun Zuiderent-Jerak, 2017, “Making and Doing: Engagement and Reflexive Learning in STS.” Pp. 223-251 in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edited by Ulrike Felt, Rayvon Fouché, Clark A Miller, and Laurel Smith-Doerr, 4th edi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頒發最佳團體報告獎。期末Kahoot聯歡。
 
第17週
1/12  期末報告回饋